所网站
专题栏目

思想政治暨创新文化建设研讨会

坚定信心,排除万难,将胜利进行到底——顾先生们的产业化中国梦

发布者:  时间:2020-01-16 14:43:18  

 

引言:本文是研究所党建研讨会征文,基于研讨的目的,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体会和实践,对当前研究所独立和半独立的PI在践行“三个面向”,投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过程中思与行进行简要的汇总,并加以分析,试图厘清制约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的因素,为大家深入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认为科技创新是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中国科学院作为科研的国家队,以“三个面向,四个率先”作为自己的建院方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更是以“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争创一流”作为行动指南,努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质量,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作,落实科技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力的作用。“三个面向”、“顶天立地”已成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人员的共识,基本完成了“转头面向”步骤,然而,真正的“转身面向”甚至“挺身面向”仍然受制于许多有形无形困局,亟需“改”字当头,打造“乐于面向”创新环境。

    在现行的体制下,独立的和半独立的PI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具有决定权,是创新的最小功能体,也是创新的主体。这些主体创新的目的无疑应该是为了驱动“三个面向”这些客体的发展,但是,驱动这些主体进行此种创新的动力又是什么呢?现实中又是什么在驱使他们做什么呢?客体需要发展,主体需不需要发展?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是硬道理,这里的发展应该是不分客体和主体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还是要以人为本,看看这些作为主体的人在现行组织架构中如何发展,或许能间接的回答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现状中的一些问题。

    让我们从甲方乙方身份的角度来看一下PI们的“面向”。为行文方便,我们姑且称这些独立和半独立的PI为“顾先生”,并制作了图1来简要的示意顾先生的工作环境。首先,作为单位的人,顾先生是乙方,聘用单位为甲方,这个甲方为顾先生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具有管理的职能,特别是考核评定众多顾先生们的绩效,很明显,单位甲方的管理,特别是激励政策,对顾先生的工作目标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指挥棒作用。


图1. 顾先生的“面向”。

    其次,作为科研项目的承担主体,顾先生提出研究课题,向国家有关项目资金管理部门申请国家财政资金,获得纵向课题,在项目层面上成为乙方。就纵向课题的现状而言,其设立指南、立项、评审、管理、结题等各个环节基本上是“过去的顾先生”和“现在的顾先生” 们在即充当裁判员又充当运动员,通过所谓的“同行评议”来运行的。这些纵向课题的完成,会产生相应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大多是以研究论文和专利来体现的。需要注意的是,纵向课题往往不是以完成具体量化的指标而设立的,更多的是关注科学上的从01原创,以及科学内涵的理解。由于这种创新的不可预见性,往往存在一种“打哪儿指哪儿”现象,更多的是发现问题,而非解决问题。由于在纵向课题中没有企业的参与,这些科研成果往往局限于阶段性的胜利,难能直接与企业合作进行转化。

    另外,顾先生作为乙方,与企业甲方签订四技合同,获得横向课题,解决技术可行性和先进性、指标领先度、成本承受度、产品可靠性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一个个难题。在与企业甲方接触交流、研讨立项、合作开发、协调进度、双方配合等各个过程中,一路上堪比唐僧取经,处处存在着生死攸关的坑,每个阶段都可能导致项目夭折。横向课题项目经费一般不大,但是技术要求基本上都是现有行业累积多年的难题,横向课题的指标,往往是属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要求,想在这种课题上取得突破,必须要求原始颠覆性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或者是有长时间积累后的爆发。从纵向课题研究成果向横向课题的实施应用,往往需要一个重新开始再来一遍的过程。将纵向课题的阶段性的胜利推进到产业化转化的最终胜利,这个过程往往更艰辛,也更容易半途而废。

    除企业甲方外,也有顾准先生能成为产业基金甲方和企业甲方共同的乙方,这主要要求顾准先生的技术储备达到相当程度、市场潜力巨大或具有显著的话题性和政策相符性,有成为新投资风口的可能。这样,创新技术、产业实体和金融资本深度融合,有望快速打造一个新兴的产业,促进创新技术转化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

    现阶段,作为顾先生来讲,作为乙方,申请和承担纵向课题,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往往被认为是“正途”,能够很好的完成聘任单位甲方和国家项目甲方的要求,获得认可,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获得足够的回报。当然,获得项目,发表论文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过,行行出状元,这里面自然也有佼佼者,比如,顾东先生,纵向项目拿个遍,论文发顶刊,论文引用成千上万次,作为优秀乙方的代表,在这两个甲方都可谓风生水起,走的是“顶天”的路线了。而作为企业甲方的乙方,顾先生们就没有这么轻松幸运了,企业目标只有达成和未达成两个选项,中间没有科研论文绩效产出,相比于承接纵向课题,投入产出比低,风险大。也有如顾西先生,非常接地气,积极调整姿态,也愿意多刷几刷子,终于从企业争取到了横向课题,从此开始了步步惊心的填坑过程,惊心动魄的闯过了技术可行性和先进性、指标领先度、成本承受度、产品可靠性等一个个生死关,达到了远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打通了流程,产出了创新产品,被下游用户认可接受,实现了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过程。然而,不是每个企业甲方都能遇到顾西先生,也不是多数顾先生都能遇到不离不弃的企业甲方,多数人都像顾盼先生一样,掉到某个坑里后,感到此路不通,前途黯淡,前行创业不如回头创新更有“成就感”,转身努力成为下一个顾东先生。

    就现状而言,顾东先生是少数的,顾西先生是极少数的,顾准先生更是凤毛麟角,而顾盼先生是绝大多数的,并且大多数的顾盼先生是向东而去的。就创新驱动国家发展这个核心战略来讲,所有的个人或者法人都是乙方,市场才是甲方,终端消费者才是甲方。因此,聘任部门、项目部门转换身份,与顾先生们一起以乙方的身份,与企业和产业基金共同作为乙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真正行动。

    自然的,为涌现更多顾西和顾准,研究所用作指挥棒的考核激励机制应该是“改”字当头。之所以“顾盼”们都向东而行,是因为他们向东走的每一步都可以被量化、被激励,每一篇论文都是一块砖,垫在脚下,只会越来越高,叠加成著作等身的“顾东”们,升职加薪,光彩照人。而向西而行的顾先生们则不同,辛辛苦苦一年,深一脚浅一脚,可能只是从坑里爬起来向前走了一小步,又或者是走了弯路,撞了南墙,这些暗伤不足为外人道。有谚云:“做基础研究的生怕别人不知道,做应用研究的生怕别人知道”。在成为“顾西”之前,这些顾先生们的“苦劳”是不能讲的,是没有被量化认可的,更是没有被鼓励的。作为需要为团队生存而奔波的顾先生们,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做多了是要被淘汰的。作为指挥棒来讲,奖励原地垒砖眺望的人,不奖励开山架桥,日积跬步的人,是最大的失效,更是最大的副作用。

    作为一个建议,我们应该奖励走在产业化路上的人。在操作层面,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走在产业化的路上?技术攻关阶段,只要顾先生从企业获得的横向经费还在按合同支付,有与在研项目直接相关的专利申请,即可认为企业甲方认可其进展,那么聘任单位甲方也可给予认可,按合同经费折算相应绩效;在项目推广阶段,与新的企业或产业基金签订合同并正常执行,也应按合同经费折算相应绩效。

    总而言之,解决顾先生们的个人发展的通道问题,才能真正推动顾先生们投身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当中。我们党的事业是在不断的改革当中向前发展的,新形势下,党领导一切,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党员都要针砭时弊,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积极献言献策,扭转跑偏的列车,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要正确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奖励有“功劳”的人,更要激励有“苦劳”的人。

    顾先生们是从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成为“顾东”、“顾西”、“顾准”还是“顾盼”,除了个人的自发自觉之外,制度的土壤显然也会有显著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呼吁制度的改变,另一方面,坚定信心,排除万难,将胜利进行到底更是每位顾西先生要实现产业化中国梦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