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2018年9月,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会的贺信中再次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科普交流,分享增强人民科学素质的经验做法,以推动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繁荣世界。希望各位嘉宾在本次大会期间就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积极交流互鉴,为增强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学成果共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提升以及全民综合素养提升的需要,以科学普及为主要形式和载体的科学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所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的目标和不断为之努力的具体实践,也迫切需要一流的管理工作与之相匹配。始终围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科学传播的初心,打造一流的科学传播工作,是我所科学传播工作者当下的重要任务。
一、我所科学传播工作的现状
按照我院倡导的“大宣传”理念,我所正着力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科学传播工作体系/网络,并初步形成网络宣传、国内外媒体宣传、新媒体宣传、政务信息、科学普及、科技出版等各项传播工作和平台相互支撑、有机联动的工作模式。
1.准确定位各项传播工作的特点和受众,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精细化的科学传播工作。在科学传播处成立之初,首先对各项科学传播工作进行精准定位,如网络宣传注重政治性、科技性和时效性,国内外媒体宣传注重科技性和科普性,新媒体宣传注重时效性和可读性,科学普及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等。各项传播工作之间存在交叉但不重复,各有特色,力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紧密围绕研究所中心工作,从各个维度进行展示和传播。
2.加强策划,建立各项传播工作联动的工作机制。目前受限于科研一线传播队伍尚未建立完善,研究所科研进展等信息来源不稳定。基于此科学传播处有计划地深入科研一线进行调研,宣贯科学传播相关工作流程,了解科研进展情况,挖掘传播素材,并与科学家建立良好通畅的交流关系。对于调研中获知的可能产出的重要工作全年进行跟进,对于重要的科研进展和重要活动,从素材的准备到发布后的汇总反馈,以及详细的工作节点和人员安排等制定周密的科学传播策划方案,形成各项传播工作特色鲜明、相互支撑的有机联动机制。
3.全面适度发展各项工作,根据发展程度量体裁衣。科学传播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科学传播工作应遵循传播规律,循序渐进的全面适度发展。对于基础较好的,例如网站宣传,我所通过内外网分建,提升新闻质量等举措将其做的更深更优更细。对于基础较薄弱的,例如国际宣传和科学普及,我所迎难而上,通过深入一线宣贯、加强人员力量和调研学习等方式,实现从无到有,重点突破,并注重形成带动效应。
二、当前我所科学传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所当下的科学传播工作发展态势较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厘清这些问题,并逐渐进行解决,才能推动我所科学传播工作得到质的提升。
1.过分追求我院量化考评结果,疲于应付,深入人心的传播作品不多。院科学传播局对全院各研究所、分院、大学及公司等针对科学传播的各项工作制定了极为全面和细致的量化考评办法,对于全面提升全院的科学传播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考评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比较关注“量”的积累,对于花费较大精力和成本开展的工作,没有被相应量化,这也使得绝大多数单位形成了“走量”式的宣传模式,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和内涵。如何去平衡量与质的关系,是当下我所科学传播工作迫切需要定位和思考的问题。
2.科学传播队伍建设不完善,存在人员不稳定、不专业,信息意识不强、信息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依托所网站建设和管理,目前我所各研究组和职能部门绝大多数都设置了兼职信息员,但多数部门的信息员发挥作用极其有限。过去我们都将信息员定位为新闻起草、网站管理等工作,但因为大家的本职工作专业性较强,加之网信工作的专业性也很强,信息员很难胜任科学传播的各项工作,往往是形同虚设。新的时期和新的媒体发展形势下,笔者认为信息员更多应是发挥一种桥梁纽带的作用,是一个信息的枢纽,及时将部门内的信息与科学传播处做好沟通,传播处再与专业的科学家或者管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推进和落实。
3.所内外科学传播资源的积累整合统筹利用不够,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工作效率。随着研究所发展的需要,科学传播的日常工作也越来越多,这些工作的开展大多需要研究人员的配合和帮助。由于以往不太注重对日常宣传素材及成品的积累,导致新的工作都要进行新的采集,一定程度给科研人员带来负担,也影响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在科学传播工作方面,过去缺少与优秀的兄弟研究所或领域内优秀的高校院所的合作,不善于借力,缺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工作理念。科学传播的效果一定程度上要去考量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因此需要对优秀的科学传播“产品”进行最大程度上的传播,这本身需要各单位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地域人群互补,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专业的科学传播作品,形成全方位的科学传播网络。
4.尚未形成全面完善的国际宣传媒体网络和通畅的沟通渠道。伴随着我所迈向世界一流研究所的脚步的不断加快,国际宣传成为当下我所科学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所作为为数不多的成员于2018年加了中科院公共信息官队伍,开始按照国际通用模式探索国际宣传工作。虽然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较大问题。例如对于NATURE系列期刊发表的工作进展的主动宣传目前还是空白,没有与这些期刊及相应的媒体平台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对于非基础研究工作的国际宣传缺少策划和实践;对于国际宣传中的科研图片等要素以及写作方式、内容凝练等没有形成很好的思路和探索。
三、未来我所科学传播工作的提升路径
1.牢记科学传播的初心,明确工作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笔者认为这就是科学传播的“初心”,任何科学传播工作都应紧密围绕这个初心开展。从这个“初心”出发,就要进一步提升科学传播工作的精度和广度,摒弃过去“快餐式”的传播方式,通过有目标、有节点、有策划的制定精品科学传播工作的方案,确保一定数量的深入人心的、体现研究所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前沿高端的科学传播作品的产出。通过不断的探索,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提升。
2.加强科学传播队伍和工作机制的建设。如前所述,首先应进一步明确“信息员”的定位,其首要的任务是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应具有对信息的敏锐性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而非科学传播各种事务的“勤杂兵”。基于此,科学传播队伍应向科研一线延伸,形成相对固定的人员队伍,并加强培训,提升其专业化程度。同时也要培养、建立和完善专项传播队伍,例如科研摄影摄像队伍急需建立,最终形成一支类别全面、梯次合理的科学传播队伍。同时应根据队伍情况,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流程,提升科学传播工作质量和效率。此外,还应探索新的举措激励科研人员重视科学传播工作,加强对科学传播工作的配合和参与。
3.加强研究所科学传播形象资产的建设和资源的整合利用。科学传播处将逐步建设集研究所各类科学传播资源于一体的平台和资源库,加强对资源的积累、留存和管理,进一步提升日常科学传播工作效率。同时从更广的维度审视科学传播工作及效应,不等不靠,积极调研和学习优秀的高校及兄弟单位,并与其加强合作,整合同质资源,互补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强科学传播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打造科学传播的“精品”,延伸科学传播工作的辐射面。
4.找准国际宣传的“瓶颈”,畅通宣传渠道,提升传播效果。可以说,我所是院内率先开展国际宣传的研究所之一,这也表示目前没有太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而我所当下的国际宣传工作已经遇到“瓶颈”,找准制约进一步提升的瓶颈问题,是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笔者认为应从国际规则、传播平台、对上(中科院国际合作局)沟通、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去深入思考和查找问题,加强调研和学习,尽快摸索出一条国际宣传的有效途径。
此外,我们还要清晰的认识到,任何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深深植根于它所在的组织的文化以及体制机制的“土壤”。我所甚至是我国的科学传播尚处于起步阶段,需克服思想与体制上的重重困难,当务之急,是要结合研究所的特点,要结合我所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并同时与其他科研及管理工作很好的配合,探索适合我所所情的科学传播管理和工作模式。
科学传播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科学传播的基础是“科学”,这也迫切需要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携起手来,共同深入思考如何做好科学传播工作。作为院内屈指可数的成立科学传播处的研究所,我们既要低头看路,更要抬头看天,要敢于在工作中创新和尝新,在现有较好基础上,深入探究科学传播的规律,敏锐洞察和捕捉科学传播的前沿问题,在推动科学传播工作不断提升的同时,更好更深更有效地服务于研究所的中心工作和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为我所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贡献应有的力量,也为我所履行国立科研机构应然的社会责任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