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网站
专题栏目

思想政治暨创新文化建设研讨会

浅谈“一流管理”于“世界一流研究所”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

发布者:  时间:2017-11-19 00:00:00  

       “追求一流”是大连化物所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这种将凡事做到极致的追求一流的精神真切地推动着研究所的发展,也鼓舞着一代代的化物所人不懈努力,奋勇前行。我所很早就把建设/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作为研究所的发展目标,近两届所领导班子也将这个目标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在今年的所工作会上,所长刘中民再次明确要在2020年将大连化物所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在2030年建成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这一宏伟目标,可以说,这样明确的目标摆在眼前,全所上下无不为之鼓舞和振奋。

       然而,蓝图绘就,如何实现?这是我所自上而下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且迫在眉睫。作为一名服务于科研工作的管理人员,笔者想谈一谈“一流管理”对于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的重要性,从而也为究竟如何打造“一流管理”抛一块砖,以激发管理工作同仁的共鸣,从而共同设计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

       一、“管理”与“科研”的关系及“管理”对“科研”的重要性

       在一个科研机构中,显而易见,管理工作是科研工作对其自身能在一个社会体系中顺利运转所提出的诉求,管理工作要与科研工作相匹配,或言之服务于科研。而科技管理工作与一般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具有很大的差异,因为它是具有“特殊管理要素”的综合性管理,因此也是一种创造性和探索性很强的的管理工作。

        “管理”与“科研”之间可能很难说是互相推动、互相成就的相辅相成关系。但是不容置疑的是,科学的、完善的、先进的管理工作会极大地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和间接地推动科技的进步,而科研工作的进步也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间接地推动管理工作的提升。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家普遍认同,科技的迅猛发展首先得益于高水平的人才,其次是先进的仪器设备,再次就是科学化的组织管理。可以说,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与科技管理水平密不可分,甚至受制于科技管理。

       二、什么是“一流管理”

       前面谈到了“管理”的重要性,那么要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就必须要重视管理工作的提升,打造一流的管理,这是建设一流研究所的必然要素,也是重要保障。然而,究竟何为“一流管理”?

       如前所述,管理是服务于科研,与科研工作相匹配的工作,那么“一流管理”自然要使二者(科研与管理)的契合度达到的极高的程度。但笔者认为,管理工作的目标并不限于此,这更不是科研机构的管理工作的终极使命,谈不上一流的管理。从宏观的角度讲,一流的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在保障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运行和推进的基础上(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为科研工作清除社会性障碍),甚至能够为科研工作“把脉”和“引路”(在某种程度上,是针对科学研究本身)。“把脉”就是通过监督和诊断了解制约科研发展的问题所在。“引路”则是利用先进管理手段和组织“智囊专家群体”,为科研工作指引相对“正确”的方向。

       三、如何打造“一流管理”

       要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光靠喊口号,鼓舞人心显然是不行的,必须通过自上而下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实现,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过程。就此,笔者提出几点粗浅的想法。

       1.对“一流管理”要有“正确”态度和感性认识

       所谓“正确”,就是要谦虚地、积极地正视“一流”这个问题。坦率地说,身处在一个国内拔尖的研究所中,很容易产生优越感和自大心理,认为研究所有这样好的产出,就一定有很好的管理,而且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在中科院也确实都是名列前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科技发展迅猛,国际竞争更是激烈残酷,管理工作必须紧密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完善和提升,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其次,我们要愿意弯下腰身去谦虚地学习国内外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管理方法,多看别人的长处,多分析其管理工作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因为“大环境”的差异,管理模式不同是自然而然的,但不能总是以体制不同、环境不同一些客观原因而“捂上耳朵”“闭上眼睛”。

       此外,对于“一流管理”的感性认识也至关重要。谦虚地看待“一流”是能够正视自身问题的开端,在感性上了解“一流管理”什么样则是具体行动的起点。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如果连“一流管理”是什么样都没见过,何谈打造“一流管理”,即使轰轰烈烈,我想也不过是自娱自乐罢了?只有切身地“走进去”,感受国内外科研机构一流的管理模式和效率,心灵上才能真正地被震撼,并在具体行动上有一种初始的指向。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去了解别人的先进做法,并不是为了照抄照搬,而是要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2.对“一流管理”要有理性思考和具体目标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必要环节。感性认识就是切实的看到和感受到一流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效率,理性认识,则是要结合国情、所情深入思考适合于研究所的“一流管理”模式。如前所述,我们要充分了解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的一流管理的“打法”,但是绝不能教条盲目地照搬,因为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和科技体制之内运行,就必须要设计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中国的大环境和科技体制甚至中国文化的管理模式。科学同时也是无国界的,科技竞争是超越国家界限的,管理自然也要具备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只有让我们的管理既适应研究所科研工作的需求,又适应国家大的环境,同时也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谈得上有可能达到“一流”。

       在深入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就要设计具体的“一流管理”的目标,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只有目标明确,行动才能有的放矢,同时也能激励管理人员时刻保有“追求一流”的意识。

       在对“一流管理”进行理性思考和树立目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光是管理人员参与是不行的,科研人员必须充分地参与并提出诉求,而且要组织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形成一流的智囊给予思想上的支持,才能保证管理与科研能够无缝对接。

       3.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一流的管理模式

       有了目标,有了思想,就要构建“一流管理”的框架,这里姑且叫它“管理模式”,这个过程中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各个管理单元不能脱离实际,要基于科研单元目前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找准“现状”与“一流管理”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并客观正确地确定“改革”的“要害”并评估其可行性。然而,各个管理单元往往是基于各自相对专业化的管理领域来认识和查找问题,是零零散散的,但管理工作是“一盘棋”,需要统筹考虑,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要将管理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所的战略规划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统筹考虑整体管理与各管理分支之间的关系,既要全面考虑,让管理模式下的具体工作覆盖全所的科研工作需求,也要长远考虑,前瞻未来科技进步可能提出的管理需求,为应对快速发展的科研工作留出“管理空间”。科技的高速发展对管理提出了众多新的要求,“一流管理”不光要做到“与时俱进”,甚至要超前于“与时俱进”。

       4.  在打造“一流管理”的过程中要层次分明

       从一定角度来讲,管理工作可以大致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常态化的、日常性的,这部分工作多以“维稳”为主,但并不是说“差不多就行了”,重在一个“稳”字。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例如研究所网络管理,并不是说研究所的网速基本达到目前优质科研单位的标准、网络安全基本不出现重大问题就是“稳”,而是要在现有水平上,在保证一定的指标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技术和手段,让这种保障类和服务性的工作“稳中有进”,是一种常态性的循序渐进。在这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一流管理”要求这一类工作在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上必须要做到“极致”。

       另一个层面的工作是“卡住脖子”的,甚至可能制约科研发展的管理工作。这类工作如果与“一流”存在重大差距,或在“根”上存在问题,将严重地制约研究所的发展,所以这也是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需要优先应对的工作。它需要研究所自上而下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集中精力,敢于改变现状,挑战新事物。这需要一种极大的勇气和担当,同时也需要一种极高的智慧。

       5.  “一流管理”应遵循“软硬兼施”的原则

       经过几年的工作历练,笔者一直有一种很深刻的体会,就是在这样一个鼓励和包容多元化、倡导民主和自由的环境里,制度化指标性的“硬管理”很难达到最优的效果,而应该是将制度化的指挥棒和硬指标的驱动与人情化的协调与疏导相结合。后者是相对“软”的东西,无法量化,甚至很难用文字言明,毕竟每个人的特点和特长都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沟通协调的水平和效果更是不同。但是这种理念与方法却往往是将管理工作提升一个新的高度的“最后一公里”。这一部分工作主要针对的是人的心理,做好了,可以激励人鼓励人,做不好,就会让人产生反感甚至抵触。做好了,很多可做可不做的,原本不想做的,甚至排斥的,可能就都能实现,这是一种管理的艺术。很多人可能认为自己不擅沟通协调,不擅体察人心,但这并不是由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决定,经验和信念往往可以帮助弥补这些不足。而且只要心中保持一个理念——一切以研究所的利益为核心,探索各种有效的方式向这个核心直直的走过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会出现“滚雪球”的效应。

       综上所述,要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就一定要有“一流管理”。而全所上下唯有统一思想,拿出决心和智慧,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真抓实干方能实现。

        注:文中单独出现的“管理”、“一流管理”均指研究所中或科研机构中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