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网站
专题栏目

思想政治暨创新文化建设研讨会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引人才---关于“百千万”+“一二三”之漫谈

发布者:  时间:2017-11-19 00:00:00  

        2015年2月,中科院提出新的办院方针,即“三个面向”、“四个率先”。“三个面向”指明中科院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方向,“四个率先”既是中科院的奋斗目标,也是中科院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的战略使命。

       新方针既注重传承,保持了中科院改革发展的连续性,又与时俱进,把握了时代要求,体现了我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此“针”一出,宛如江湖上封存已久的“倚天屠龙”,一时风头无两、无与争锋!广大科研工作人员倍受鼓舞!

       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科院可谓工,其事已定(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欲善之心也毋庸置疑,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利其器”!没有科技进步,人类社会仍在茹毛饮血;没有人才,再美好的科技蓝图也只是水中之月;没有人才体系,再牛的科技也转化不了促进社会进步的生产力。

       “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自古以来,无论是区域发展,还是兴国安邦;无论是一个团体,还是一个行业,人才都是其中的关键力量。人多自然力量大,但要在渐趋激烈的世界发展跑道上赢得主动权,没有科技支撑,人再多,也只能是多点炮灰而已;而万一多是晚清之民众,纵有同胞四万万,国家亦免不了成为待宰的羔羊!所以,当今竞争愈演愈烈的世界,科技与人才是大国的隐形重器,而掌握先进科技的人才培养、引进竞争已成国际竞争的聚焦点,乃至国家科技棋局中的胜负生死手!

       伴随着1949年十月礼炮的响声,中科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在成立之初,在中央的支持下,举全国之力,率先尽求国内外科技英才,力所能及地迅速凝聚了一批优秀科学家。我国科研也因此经历了一段稳定而又硕果累累的美好时光!只可惜,人所共知的那段运动无情打破了很多很多知识精英强烈的科技强国梦想!对很多科学家而言,可以说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对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应该说,原本步履阑珊或尚在襁褓中的中国科技,俨然停滞,但青山依旧在毕竟东流去,毕竟,真正的、睿智的中国科技人,还是很清醒与有抱负的!他们仍然拥有不屈的信念、无与伦比的圈圈爱国之心,虽然艰难,但依然坚定地前行,正如屈子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只是,我们在求索,人家英美日法等一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二战后崛起的美国,是一刻也没有闲着呀!甚至,连一个盹都没有打!

       美国在近代早期,利用并通过各种手段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从实际效果上早就实现了“揽英才于天下,建高地于世界”,从而,一举奠定其科技战略布局的人才储备,津津有味地把世界人才红利的饕餮盛宴享用至今。而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因为国内种种实际原因,在一定时间内,大批青年精英、中年骨干在大家羡慕不已的情况下,不知不觉沦为美国“人才收割机” 的原材料,让发达国家在人才的培养上坐享其成!回顾至此,不得不让人叹息!以其目前的基础,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要想在科技上全面的地实现弯道超越,其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人再次审视世界,发现桃花源中的红色中国科技水平,已然与世界拉开了更大的距离,“不知魏晋,乃至有汉”的代差可能都是善意的谎言!国外,甚至以“宋级”、“元”级来命名当时的代表国家科技最高集成水平的战略核潜艇!正所谓“知耻而后勇”,进入新时期,中科院立足创新实践,早在1994年就率先启动并坚定实施了“”!在我国开启了引进和选拔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先河,虽然起步略晚,但正如陶渊明所说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据公开报道,“”实施之初,即有约140余位优秀学者,主动投入“囊中”!而在当时资源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中科院集中有限资源,对每位入选者给予了较大强度的启动经费支持,使得“”逐步成为我国科技界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人才引进计划的靓丽名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人才渴望的品牌。但客观的说,当时所谓的较大强度,真的只是相对较大,或者说相对于中国当时科技界许多科研经费普遍断炊的状况,确实是难能可贵,贵如久违的春雨!若是以现在动辄几百万、乃至千万经费的支持来讲,实在是不好意思拿出手,也是很寒酸的!但毕竟,开了引进人才风气之先河!以有限的资源撬动了国家层面在引进人才意识方面的觉醒!可谓“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无论是引进的力度、规模,都可以逐步形成适应不同科研活动人才需求,而且在极大的示范效应或雪球效益的推动下(除了真正的科技进步,当然还有名誉与利益),院所等多方面的积极性的犹如火山喷发,力不可挡;又犹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虽然偶有俱下的泥沙,但是从整体层面上来讲,各级的人才计划体系逐步完善,人才引进成果也是精彩纷呈。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要想攀登科技之巅,必须吸引八方英才来朝!故而,2011年以来,“”取消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对入选者族裔和国籍的限制,取消了国内“”的地域和领域限制,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正在复兴和即将崛起的超级大国对吸引人才的情愫与胸怀!

       如今的中国科学院,集科研院、学部、教育于一体,正式职工及在学研究生约12万人!这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囊括300余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100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这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还有900余人在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学术期刊担任重要职务。这一批千余名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和科技尖子人才,好比中国科技界的斯达巴克方阵,组织有素的话,应该战力十足,所向披靡,实在是弥足珍贵,人才不可谓不多!

       如今的中国科学院,不仅向社会输送了大批毕业生,还服从国家大局,成建制向国防部门等各个急需或重要部门“白送”大批科技人才,最大限度体现了“三个面向”的方针;同时,始终围绕现代化建设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不但产生了许多开创性科技成果,奠定了新中国的主要学科基础,自主发展了一系列战略高技术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体系,有力支持了我国科研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还涌现出一批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可以这么说,正风风火火地走在““四个率先””路上的中科院,成果不可谓不丰富!

       只是,在如今的“人才不可谓不多,成果不可谓不少”情况下,距离“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目标,显然还有相当的距离!因为,我们常说,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但如今强大的中国,除了中餐和高铁外,中国特色显然还不是世界标配;如今先进的中国,中国科技实力显然还未达到世界顶峰;如今中国顶级的不少人才,按理已经足够笑傲世界科技江湖!但这么强大的队伍,显然少了一颗科技王冠上的明珠!就如同中国男篮也很不错,如何高、如何快、如何厉害,笑傲亚洲可以,放到NBA试试?中国科技也好有此一比吧,切肤之痛,感同身受!当然,诺贝尔奖不是一切,也不是我们的生活必须,但起码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国之兴衰系于人才,而薪火传承最基本的就是培育人才的沃土。 “百千万”人才体系十分严谨先进,成果也十分卓著,为中国科技进步已经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许在以后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欣慰看到,这些科技精英会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在科技世界的舞台上拿奖拿到手软!只是,我们需要一点时间!

       是否有办法,把这个一点时间适当缩短一点,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许多并非最牛的运动员一样可以登顶,一样可以享受应有的荣光!只因为,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感觉中科院是否可以更加重视“科学巨人”的引进,再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杨振宁被清华请到了,虽然有点晚,但毕竟是顶着炫目光环的真正的中国人了!中科院应该有更好的计划,更好的收获,至于如何去设计,术业有专攻,小子不敢多言!在此,仅试举“一二三”计划之简例,以抛砖引玉!

       “一”,就是一个国家急需方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家层面,可以不惜代价,务必力求请到!

       “二”,就是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室(研究室)主任,在中科院层面,使用较大代价,应该可以请到!

       “三”,就是三个不同方向的N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助手,在研究所层面,使用一定代价,应该能够请到!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百千万”计划已经成为引进人才的沃土,并且深深打下了中科院乃至中国特色的烙印,没有这块沃土,我们只能望“巨人”而兴叹。

       真诚希望,“百千万”+“一二三”计划能有所收获,为“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实现有所助力增益,则不枉费这段不算长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