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网站
专题栏目

思想政治暨创新文化建设研讨会

从2010年走近化学激光研究室人员见闻,看化物所人的文化精神传承

发布者:  时间:2020-01-16 15:13:21  

题记:今年是化物所建所70年。笔者找出了一份手记,这份笔记,是2010年秋依照所党委的安排,笔者作为《化物生活》编辑走近化学激光研究室人员时的见闻。透过笔记中的文字,9年前的见闻,一幅幅画面、一个个身影,浮现在眼前。笔记里的人物用一言一行宣誓着一个响亮的声音:我是化物所人!值此70周年所庆之际,整理出这份笔记,作为一曲用文字书写的化物所人赞歌,向70周年所庆献礼。


        20101110日,深秋的北京,恢弘壮阔。国家化学激光专题评审会议在祖国的首都召开。大连化物所化学激光研究室(七室)承担的“十五”后期布点、“十一五”初期立项的激光器研制任务,通过评审,获得好评。评审会一结束,化学激光研究室主任金玉奇研究员由受评单位代表变成了“持宝人”,受到多方关注。大家对化学激光研究室历尽七年艰辛浇铸的这项创新成果给予高度肯定,认为他们在短时间里创造了奇迹,相当于一年做了两年的事,称赞他们为祖国科技参与世界竞争做出了贡献。

    在肯定声中,一阵阵难抑的激动撞击着金玉奇的心。作为化物所人,他久经磨砺,素能持重,并深知这得自化物所的家传。可一提到祖国,一提到为祖国做贡献,他仍然激动。此时此刻,站在祖国首都的大地上,他有一种想登抵八达岭长城的冲动,就像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在天大求学时那样,登上八达岭长城,饱览祖国的山河多娇,向伟大的母亲致敬!这,是大连化物所人以成果向祖国致敬、以付出向母亲献礼的挚情!

创新的苦与乐

    在“十一五”头两年,也就是实验室研发阶段,“一切要为联合实验奠定良好基础”成为七室人最神圣的目标。尽管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但在众志成城的攀越中,各个系统的工作进度没有一刻放慢脚步。大家就是想尽可能多地做实验,尽可能充分地暴露问题,尽一切可能为联合实验夯实基础。在这两年时间里,化学激光人的休息时间没超过20天。那是怎样的一种付出啊!任务、责任像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们即使春节也来所加班。

        2008年大年初二,七室人又齐刷刷地春节期间来上班,来做激光器实验室研发阶段的收尾工作。整个化学激光实验室,像一架高速运转的大机器。化学、化工、光学、电子学、自动化、分析测试、气体动力学等多种专业的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台前默默苦干。

    负责光学加工的同志正在打磨实验铜镜,他们经常连续倒班;负责化学合成的同志正在合成试剂,他们毫不辜负“大连化物所人”的名号,真正做到了研究工作中需要什么化学物质就能研制出什么;负责分析测试工作的同志正在检验试剂成份,他们是化学的眼睛,眼睛里从来不“揉”沙子;搞电子学、自动化的同志正在测量光束质量,他们跟班实验,实时采集实验参数;搞气体动力学的同志正在调试超音速喷管,这些都由他们一手设计和研制… …还有钳工、焊工正在展示他们的技艺,经过他们的巧手,整台激光器,找不到接缝处,好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他们用娴熟的技艺完美演绎科研设计者的饱满激情。整台激光器神采奕奕,焕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美丽。

    金玉奇站在化学激光楼五楼的狭长走廊上,墙上悬挂的是老一辈化学激光人代表张存浩院士用遒劲的笔触,题写的“化学激光团队精神”:献身科学、挑战前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仰视前辈的题字,回望一楼到五楼的繁忙,仿佛前望灯塔,背倚高山,他心中充满着忘却一切疲惫的力量。

此时,何鑫、刘嵚、张增宝、王解治四人正巧路过五楼。金玉奇看到他们,脱口而问:“你们说,‘化学激光团队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这还用问吗?全研究室的人都知道——‘奉献’!”四个人几乎同时作答。他们四个人,因为岗位所需,常年出差,被戏称为“四大常委”。刘嵚对笔者说:“以我和何鑫为例,一年里,我和何鑫出差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多。”金玉奇主任问他们“‘化学激光团队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这一细节,是笔者走近他们时听到的“漫谈”。

    “十一五”头两年,在实验室研发阶段,七室人攻坚钻研,理清了装置各个过程的“乱麻”——其复杂程度堪比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又披荆斩棘,解决了一个个关键问题,从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理论上可以走通的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家人形容七室科研骨干们这段时间的样子,“吃饭时候跟他说话他不搭言,一看就知道走神儿了;好像在看电视,实际上已经完全进入到自己的世界里去了,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想问题,电视里的武侠片打得乱成‘一锅粥’了他浑然不觉;睡到大半夜他悄悄起来,又写又画,都‘魔怔’了”。

    用心血浇灌的此次创新,与以往相比,不仅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而且带动了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深入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交叉融合;不仅独辟蹊径,而且装置性能更加优化,堪称融凌厉的力量型与细腻柔韧于一身,是化学激光人追求刚柔相济这一高超境界的体现。

外场的日与夜

    赴外场进入联合实验阶段,他们仍然秉承实验室研发阶段的作风,那就是要赶超世界水平。为实现目标,没有捷径,只有加速度,只有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你工作,别人工作的时候你也工作”。废寝忘食已是稀松平常。

    忙碌中,他们常常会说起年逾古稀的陈方研究员讲过的何国钟院士当年带领研究小组争分夺秒做实验的故事:当时,经常是在食堂已到开饭时间了,何先生作为课题负责人还要求再来一次。开始大家还以为只是实验中的偶尔现象,但后来几乎每天都是“再来一次”,以至于同志们戏称他“再来一次”。透过老一辈化学激光人与时间赛跑做实验的这一枚树叶,可见几代化学激光人对科研的心劲儿、投入与忘我的整片森林。

    他们在诉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总不忘说上陈方研究员对这件事情的点评:在何先生这些研究骨干的带领下,研究团队的每个人在岗位上都发扬了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为化学激光研究做出了贡献。

    不难看出,这是后辈对前辈的尊崇。这体现着化学激光研究室老一辈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精神,和新一代奋发有为、竭诚奉献的作风。不难想象,这是化学激光团队精神的延续。这份一脉相承应该缘于那些后辈打心底里崇拜前辈的瞬间:比如,一次修改论文时逐字逐句地圈点备注,一次调试仪器时手把手地耐心帮助,一次毕业拍照时为你整理博士帽流苏的温暖关注。

    化学激光外场作业组成员说,从立志承担这项“十一五”任务开始,化学激光研究室就做了多次动员。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全室意志已高度统一,要全力以赴迎接这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要角逐这场激烈惊险的国际竞赛,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才华、体力、精神、意志的苦战。

    在联合实验阶段,这份挑战露出了峥嵘。他们亲身体验了科技集成创新的惊心动魄。用桑凤亭院士的话来讲,这份峥嵘在联合实验阶段出现很正常,一方面激光装置在实验室刚刚达标,尽管弄清了激光器中错综复杂的各种重要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但可以说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因为时间紧迫,还有些问题因实验室实验次数不够,暴露得也不充分。

    当时,正值酷暑,室外气温高达38摄氏度。他们有二十几天几乎一夜不睡地工作,在来去的车里打盹,考虑得全是工作。是真“充实”啊,可也累得“够呛”。单说一个接一个的试验,有大量的工作必须去做。在联合实验中,我所外场作业组的人员基本上都是第一个入场,最后一个离开,忙到连感受压力的时间都没有。但是,实验的进展却停滞不前,遭遇了“光干活儿不出活儿”的局面。

    他们心里明白,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试验,或是试验失败,失去任务的“待遇”会旋踵而至。不用亲眼所见,这是保存精锐的规矩。成功的奖励,就是奖励任务。从这种意义上说,化学激光人,每天都在战场上,时刻都在战斗中。

    此时,金玉奇主任来到了外场。他还是老样子,谈笑自若,脚步坚定,爽朗的语声像阵阵海风,吹开了组员们心头的阴霾。多年的共事相处,外场作业组的组长房本杰知道:金主任此时的心情只会比他更沉郁。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这是科技集成创新的风险,也是它的迷人之处。它现在已经到来。

    在这时,发生了一件让大家伙格外心疼的事。因为连日苦战,作业组的一位同志,因为疲劳过度,“迷迷登登”,摔了一个大跟头,满嘴是血,两颗牙都“活”了。

    组里的“兄弟”受伤,房本杰难受得晚上睡不着觉。不知何时睡着了,恍惚中,他回到了化学激光研究室。沿着熟悉的楼梯走上去,一幅幅照片悬挂在墙上,那是化学激光四十年历程的足迹。在七室人心里,这楼梯的文化是条化学激光奔腾不息的河。

    他想到七室同辈人,刻苦时常常这样自勉“七室人哪个不似‘拼命三郎’般吃苦耐劳,自己还算不上‘劳动模范’”,然后接着苦战。

    他自言自语:“我们作业组,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要咬这个硬儿。”他看着照片出神,心想:“一辈又一辈化学激光人,哪一个不是咬硬儿过来的,什么苦没吃过?没有这样的敢于创新,甘于付出,化学激光研究怎么可能几年上一个台阶?怎么可能三年里两次夺得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想着这些,他像孩子跟随在母亲身边一样,感到温暖安心。

    说来奇怪,这份温暖令他连日来倍感煎熬的心一下子放松了许多。他醒了,脑中灵光一闪,解决问题的思路拐过瓶颈到达了一片开阔的天地。他拿起笔,开始书写实施方案。此时,东方也曙光初现。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症结”被找到了,难题被攻克了。

    回忆起外场这段让人难忘的日子。有人感慨,“不堪回首”;有人形容,“刻骨铭心”;有人做比较,“心理压力特别大。跟这一比,考咱所博士的日子都不叫崩溃,算做91号小学一年级刚开学”。老一辈化学激光人听了,在心里头高兴:“好钢,都是这么炼出来的。”

报国的情与魂

    在外场联合实验时,因为周边条件的限制,这只装备着数以万计精密部件的装置“趴窝”了,二十几天没作业。在等待中,一贯惜时如金的作业组成员心如火燎,加之水土不服,十几名成员陆续病了。这是急火攻心。这份急,是作业组成员对激光器的责任心的一种体现。

    在化学激光人眼中,他们研制的这套装置是匹引风长啸的苍狼。作为创造了它的人,喜爱它的心情,怎么形容呢——如果轻轻地叫它一声,它就会从桀傲的“珠穆朗玛”变成淘气的“狼崽子”,撒娇地跑过来,蹄着地发出清脆的嗒嗒声,就像这小家伙内心的笑声。而外场作业组的人,对它的情感就更加深厚了,对它的精心可用“溺爱”来描画。

    这里讲一讲作业组桓军与激光器的故事。在“转战”外场的路上,桓军陪着它。一路上,桓军吃不香坐不稳地守着,没睡一个囫囵觉儿,十几分钟查看一遍,看一遍就半个小时。像带自己的孩子似的,甚至比带自己的孩子还上心。他说:工作不能粗拉儿。在一个比头发丝儿还小的地方不细心,都是放松的开始,都能影响全体。

    在外场联合实验如火如荼的时候,这时正赶上桓军女儿结婚,他想回去又放心不下工作。结果,被金主任“勒令”请了回去。他回家只呆了四天。婚礼上,忙得团团转的妻子看到他想帮忙又越帮越忙,心疼他让他多歇一会儿,又忍不住背地里嗔怪他就是个甩手掌柜的。

    在外场实验中,我所激光器次次达标,而且还高于原定指标,多次受到领导表扬。他们称赞化物所人严谨。作业组的吴树源老师说:“这是国家的需求,是天大的事儿——不能有细毫闪失。每一步不四脚落地,都不能睡觉,也睡不着觉。”

    继承优良传统,在外场日夜辛劳的化学激光人,务实高效地运转着,苦痛、病患、奔波、艰难,都化成他们口中的笑谈。他们常常彼此打趣,互说对方忙“疯”了,到了晚上才想起一天没吃饭。试想,在实验室研发阶段,那些直径细小、量大而又密集的关键部件的小孔,都是由技艺超群的钳工师傅轮流倒班加工而成,而这样的小孔就有上万个。化学激光人长期征战的紧张和劳累可见一斑,那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难以理解的紧张、劳累,甚至危险。

    这些用身心与风险、艰苦短兵相接的人们,他们不讲脑力体力的劳动强度,不讲肢体散了架似的“叫苦不迭”。他们讲的是又学到了多少,研究又有哪些新的进展。

    “为了达到一个大的目标,个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力量做好现在要做的事情”,“要做出不辜负前辈、无愧于后人的工作”。这是走近化学激光人时常常听到的话语。这是在化学激光研究室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始终协力攻坚、团结奋战的氛围中,化学激光人不知不觉所衍生出来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和自己正好被国家所需求的巨大幸福感。所以会有“能力要被使用才幸福,能被国家所使用,这是它的幸福,也是我的幸福”这样的幸福观,和“曾切切实实为祖国付出,这是我一生的勋章”这样的价值观。

    他们争分夺秒,五星红旗是他们的战袍,每个人的平生所学、每个人各自擅长的技能,就是他们倾泻报国激情的画笔,描绘着化物所人用创新凝聚力量、用实干成就梦想的奋进画卷。爱,对祖国庄严与崇高的爱,扎扎实实、默默无闻地体现在了看似平常细小的每一份责任上。

    走近化学激光人,他们“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的文化精神传承,令人无比感佩。岁月奔流向前,化物所人不变的是精神,变的是攀越了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的事业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