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网站
专题栏目

思想政治暨创新文化建设研讨会

贯彻科技强国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

发布者:  时间:2017-11-19 00:00:00  

       科技强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不断坚持的基本发展战略,同时也是我国走向创新型强国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确了科技在我国走向复兴道路上的重要作用。此后,我国又相继提出“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都将科学技术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2016年,党中央颁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在201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这是一项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国家实验室必须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够引领未来发展,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

       科技强国,势在必行;国家实验室,箭在弦上。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重任在肩,并义不容辞。近年来,中科院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确立了“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同时全面推进“四类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作为中科院的研究所,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只有跃马扬鞭,不断前行,才能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占据一席之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建设国内首个能源国家实验室,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1、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历程与新思路

       国家实验室,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较为新生的事务,目前进入正式序列的只有六个,其中绝大部分还是上世纪批准成立的。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部曾分两批筹建了15个国家实验室,但正式得到批准立项的只有一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体制机制、管理模式、验收标准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从而导致包括我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在内的诸多国家实验室“筹”字难除,“筹建”变“愁建”。尽管欧美等科技强国在这方面有过一些成熟的探索和实践,但国情不同,目前还未对我国产生较为适宜的借鉴意义。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科技部放缓了国家实验室的筹建脚步,甚至进入到了“暂停”的状态。

       然而,实践证明,建设国家实验室,是任何一个国家走上科技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固步自封,只会导致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在这样的急迫形势下,党中央高屋建瓴,不仅提出要重新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还提出了较以往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使命与责任同在。

       2、我所申请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优势和使命

       我所从历史上就是一个以能源研究为主导、基础与应用并重的研究所,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低冰点航空煤油、氢氧燃料电池、干气制乙苯、航天催化剂、化学激光等研究工作,推动着我国能源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又涌现出甲醇制烯烃、大规模液流储能等标志性成果,为我国洁净能源领域做出了贡献。因此,由我所牵头建设我国第一个能源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已成为包括国家能源局在内的业内相关单位的广泛共识,同时也得到了全国政协、中科院、辽宁省、大连市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可以说,一旦国家决定在能源领域布局国家实验室,我所当仁不让应该承担起重要责任,这也将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然而,国家实验室的布局仍在论证当中,相应的体制机制等问题依然存在且亟待解决,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困难,如何有效解决其中的瓶颈难题,如何出色的完成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任务,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聚焦国内外同类机构建设经验,是我们的参考坐标

       1、国际同类机构建设经验

       尽管存在着种种困难,国内外却不乏成功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先例。其中国际上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美国能源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这也是我国科研学者不断谋取借鉴的对象。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建设时间较早,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各有优势和特色,拥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可持续性研发工作,保障美国的相关学科领域始终处于世界最前列。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均采用GOCO管理模式,即“政府拥有,合同制管理”,负责运行管理的机构主要包括大学、大学及其他机构联合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他联合公司、信托基金等机构,其中由大学独立管理或联合管理的达到9个,占据了半壁江山,是美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最有效的合作方式。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大学具有人才集中、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交叉深入等特点,有利于建立大学与国家实验室之间高端人才、科研设备、关联学科的共享和互动机制,并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国家实验室进行管理、支撑和监督。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绝大多数都有大科学装置予以支撑。大科学装置是近年来科学家为了完成重大科学项目而建设的一类科研装置,是人类进一步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的有效手段,具有规模大、投资高、技术领先等特点。美国国家实验室配备的大科学装置主要集中在同步辐射光源、自由电子激光、散列中子源等,为实验室开展最为前瞻的科学探索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最为我们熟知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阿贡国家实验室为例,负责其运行管理的分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三个实验室一共拥有包括先进光源(Advanced Light Source, ALS)、先进光子源(Advanced PhotonSource, APS)、斯坦福同步辐射光源(Stanford Synchrotron Radiation Lightsource, SSRL)、线性相干光源(Linac Coherent Light Source, LCLS)等世界最先进的大型光源装置,且仍在不断升级改造,确保其始终处于国际领先位置。

       2、国内同类机构建设经验

       除美国以外,国内的国家实验室中推进速度最快、最引人关注的,当属2015年批准成立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单位联合建设,是科技部2003年以来筹建的两批(15个)国家实验室当中唯一批准立项的。海洋国家实验室之所以能成为近两批唯一获准立项的“独苗”,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原因:(1)优势科研力量相对集中,青岛市拥有我国在海洋领域研究能力最强的高校和研究所,以及国家海洋局的重要研究机构,研发基础较为雄厚,人才与学科共享较为便利;(2)地方政府鼎力支持,笔者了解到,对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山东省和青岛市在土地、资金、政策等诸多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3)建立了国家-省-市联合建设的新型体制机制,在这一体制中,科技部主要负责实验室的总体运行管理和监督评估,山东省负责协调省内相关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对实验室予以全方位支持,青岛市负责实验室具体建设和运行,在基建、平台、经费、人员等方面进行支持。

       三、助推我国洁净能源科技革命,是我们的当前任务

       如上所述,建设国家实验室是大势所趋,也是我所在未来几年内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任务。中科院和我所一直都在努力争取各方支持,积极整合资源,全力推进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建设,同时还要继续稳步推进科研工作,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助推我国洁净能源科技革命。为此,我所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认真推动先导A和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的实施和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说,先导A和创新研究院是申请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前提和基础,也可以看作是国家实验室的预研项目。先导A的实施和创新研究院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集成优势力量共同攻克重大科学问题的过程,特别是体制机制和组织管理方面,可以为国家实验室的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

       2、深入推动我所与青岛能源所的融合发展

       院党组探索不同研究所之间的融合发展机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梳理研究所发展定位,整合相关联学科的科研力量,避免低水平碎片化重复布局和同质化竞争,最终目标就是要推进国家实验室的申请和建设。我所和青能所作为第一批融合试点,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在资源、平台、人才等组织模式上进行创新,率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融合发展之路。

       3、继续推动大连光源和国科大能源学院的建设

       如前所述,美国国家实验室之所以取得成功,与高校和大科学装置的支持密不可分,这一组建模式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大连光源是基于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超导加速器技术的第四代光源,也是世界唯一一台工作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对于研究物质燃烧、表界面化学、气相化学等转化过程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我所应争取尽快完成一期项目的调试,加快完善线站建设,争取早日产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同时积极申请二期项目建设。国科大能源学院是依托我所建设的培养能源领域尖端人才的高等学府,其建成之后也必将为国家实验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青年人才支撑。

        总之,建设国家实验室不仅是我所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保障。全所上下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推动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申请和建设作为我所未来几年发展的行动纲领,努力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等各方面走在前列,助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