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网站
专题栏目

思想政治暨创新文化建设研讨会

加强青年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发布者:  时间:2015-12-28 00:00:00  
                                                                   五室党支部 李勇
      近年来,我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人事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所40岁以下青年人已超过700人,约占全所在岗职工总数的70% [1]。大连化物所以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作为研究所的发展战略,而一流研究所是一流的科研力量、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科研设备和一流的管理体系的综合体现,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一流的科研力量。我所的青年科研人员是我所科研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对我所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的宏伟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我所青年科研人员现状。
      我所自1998年实施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形成了“60后”题目组长为龙头、“75后”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90后”研究生为辅的研究队伍。尽管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为青年人提供了更为系统全面的学术训练和成长条件,但是他们也面临了严峻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因此,与社会同龄人相类似,我所的青年科技人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即一方面敢于展现自我,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们又过度关注自我,做事情具有明确地务实性和一定的功利性。其次,古人云“三十而立”。青年科技人员刚入职不久,职称相对较低,而我所高级职称有一定的比例限制,且职称名额已基本饱和。因此青年人普遍存在着“立什么”和“怎么立”的难题。第三,青年人还同时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压力,结婚、买房、子女升学、赡养老人等现实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青年人的正常科研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对社会的认知。
      二、加强青年科研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按照人才成长的一般性规律,人的创造力最活跃的时期是20~25岁之间,在事业上取得成果的最佳年龄段是30~40岁之间,创新人才成长为公认的领军人才则又需要10~20年时间,因此必须将青年科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当作一个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来整体考虑。研究所应在机制改革、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方面实现突破,以事业吸引人、以感情留住人,让我所成为优秀人才成就梦想的地方。
      1. 大力宣扬化物所精神与使命,坚持党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思想引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个别科研人员的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等学术不端行为,对科研文化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青年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热情和信心。我们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在化物所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和先进个人,凝练出“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的十六字化物所精神。研究所的精神与使命不仅仅是化物所发展历程的写照和指路明灯,更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研究所应进一步通过自媒体、实物展等方式强化研究所精神与使命的宣传力度,强化党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思想引领作用,强化科研道德和学风道德建设。帮助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建立诚信为本的科研道德,建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2. 深化研究所管理体制改革,创造青年科技工作者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单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必然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我们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绝大多数是毕业后直接来所工作的博士生,是我们所科研工作的中坚者和有力推动者。与少数具有“院百人”等荣誉称号的“海归”不同,本土博士在职称升迁、基金申请等问题上面临着更加现实的紧迫性。解决的好,可以更大程度上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推动研究所各项工作的开展,解决不好,会造成青年人思想和工作上的不稳定,以及人才流失。以职称评审为例,研究所适时对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量化考核,从论文发表、学生培养、专利申请、工业应用等方面全方位衡量每位申请人的实际贡献,并把申请材料和考核分数进行全所范围内的公示,进一步完善以公平竞争为导向的职称评聘机制;对现有岗位推行岗位竞争、岗位轮换等措施,建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研究所在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过程中,应根据所在岗位的工作性质,因人、因岗制定成长计划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这种培训应“小而精”,重点是提升青年人的实验技能、写作技能、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另外,对涉及青年人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可设立听证制度,广泛听取青年人意见。总之,我所应把一流科研力量的建设作为研究所发展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以一批国际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为标志的“人才金字塔”。
      3. 创新研究所服务体系,切实解决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后顾之忧。“衣食住行”是个人成长的基本保障,也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后顾之忧。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普遍认为“企业办社会”这一现象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但现在来看,这种现象只要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是一个企业“软实力”的体现,亦是当今社会吸引人才的一个优势。比如,大连理工大学教师子女可在其附属小学和初中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完全无选择学区的后顾之忧。另外,为促进青年人之间的交流,研究所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开设咖啡厅等,为日常交流、开办沙龙等活动提供相对固定的场所。因此,研究所在后勤服务体系上应有所创新,从大连市、科学院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增强青年人对“研究所是我家”的归属感。
      三、青年科技人员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全面实践自我价值。
      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学院于2015年2月12日确立了新时期的办院方针,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三个面向”指明了中科院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方向,“四个率先”是中科院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使命,体现了中科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即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为了适应这种转变,青年人对自身也要做出积极的调整。第一,要有一颗平常心。现在的科研领域存着一股急功近利的风气,有些人为了尽快评上杰青、拿到重点基金而不择手段,这种歪风邪气严重干扰了科学研究的自然规律。尤其是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人来说,科研的原始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当注意力被现实问题分散之后,必然会影响科研的过程。如果暂时改变不了外部环境,那么我们就改变自已。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第二,做好学术积累,为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步入快轨道,但是无论怎么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当机会出现时,积累与付出总是会得到承认的。第三,把科学研究当作一个事业来做,而不是职业。青年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划定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做好今后的发展规划,避免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迷失自我发展方向。总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对中科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人要对自身要进行适时的调整,勇于肩负起科技创新的重担,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人力资源报告,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