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重大经管联合党支部 吴江 科学技术是社会的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总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战略选择分不开的。从1998年中科院率先实践知识创新工程开始,轰轰烈烈的知识创新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今天“创新”理念、价值观已深入人心,成为支撑我国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分为两个阶段,从1998年到2010年的“知识创新工程”阶段和2010年开始的“创新2020”阶段,办院方针也从“两个面向、三性一攀登”发展到“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笔者认为,办院方针从“两个面向、三性一攀登”发展到“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是历史的必然,是与我国生产力发展、科技实力相适应的。
1、“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是“两个面向、三性一攀登”的继承和发展。2002年,中科院第5次调整办院方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个面向,三性一攀登”办院方针,回答了那个年代我们的科研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是与实践知识创新工程初期时代特点相一致的。我们打个比喻,知识创新工程初期,就好比一个人还比较瘦弱,力量也有限,国家在这个阶段进行投入和建设更多的是进行调理身体,固本培元。随着知识创新工程一期、二期、三期的实施,随着我院知识创新工程13年任务目标的完成,中科院各研究所科研经费实现了快速增长,科研设备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对外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在国家生产力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就好比一个人经过10多年的培养和锻炼,身体康健了,肌肉发达了,能力增强了,国家对他的任务和要求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就产生了2015年我院第6次调整新时期办院方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办院方针。从内容上看,“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涵盖了“两个面向、三性一攀登”的全部内容,同时更加强调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
2、“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内容更具体,任务目标更明确,体现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科技在国家生产力中发挥作用的要求。“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更多的强调科研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其实,国家对科研的任务和要求的变化在“创新2020”和“一三五”规划中就可一看端倪,2010年,中科院提出的“创新2020”以及随后的“一三五”规划的实施:“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重点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突破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以及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按照‘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要求,经过10年努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整体跨越。”“各研究所围绕国家科技战略需求,明确本所未来5年的一个研发定位、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全面推进“一三五”规划”。逐步明确了中科院科学研究以重大成果产出为目标导向,在提升国家生产力中发挥“火车头”作用的任务和使命。随着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进一步促进了中科院顶层设计,提出“出重大创新成果、出杰出创新人才、出深刻创新思想”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办院方针的产生。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力量的增强,党和国家对科技服务于生产力的任务和需求更加明确和急迫。
我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有较强开发能力的综合性研究所,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启动的试点单位,也是整个知识创新活动的最早实践者、亲历者和受益者。对我所科研、人文影响最大的是第5个办院方针。从1998年开始,在“两个面向、三性一攀登”办院方针指导下,我所经历了试点工程、全面推进、创新跨越等阶段,相应的逐步开展了凝练科技目标、优化创新队伍、改革体制机制、建设创新文化为主要工作重点的各项改革。面对创新改革的历史机遇,大连化物所在“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的化物所精神上,推动并建设着与知识创新工程相适应的文化:营造有利于科技持续创新和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发扬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建设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提出了“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的创新文化目标。从研究工作、管理工作、高技术企业和后勤服务企业四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层次改革,进行了诸如学科调整、人员分流、人事制度改革、三元工资、企业转制等各项举措。这些举措为大连化物所提供了提升创新能力和快速发展的机遇,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展现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这种体制机制下,科研人员思想和认识很快统一到新的高度,学术带头人的潜力和主动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满怀热情的投入到了科研实践中。从具体实践和发展来看,化物所进行的以PI制为基础的创新文化建设,是与国家实践创新工程相适应的,符合大连化物所作为一个综合型研究所在那个时代的发展规律。10多年来,化物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齐头并进,取得了众多重大科研成果,圆满完成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各项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也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
作为一名员工,我们每天生活和工作在化物所环境之中,切身感受着化物所优秀的创新文化带给我们的影响和进步,我们深深的为化物所优秀的创新文化而自豪。化物所不养闲人。这种文化氛围下,化物所每个员工兢兢业业,不敢懈怠,看着周围紧张忙碌的同事,不努力、不做出点什么就心不踏实。这种文化促进了化物所每个人的潜力和主动性的激发。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为了化物所更好的发展,我们还是要时时清醒的审视我们的创新文化: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否与社会发展、时代发展相一致,是否与新时期化物所科研、人文等方面的发展规律相适应。下面我浅谈一下对目前运行的创新文化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1、在思想上不利于群体创新。我所创新文化倡导多元,鼓励个性,有利于科研人员个体或其领导的小团体激发潜力,进行创新,但不利于群体创新。我们最频繁最活跃的科研活动主要在组会上,而多个不同组之间的科研交流讨论活动较少。同时,我们需要和倡导的创新是一种全员参与的创新,是每一个化物所员工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的创新,而以PI制为基础的科研活动组织模式容易产生创新是PI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并且容易造成学术带头人一言堂。
2、体制机制上不利于合作攻坚。PI制是一种金字塔式工作模式,强调的是学术带头人的个人兴趣和个体团队的绩效,很难将多个学术带头人或多个研究组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目标。我们知道,"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办院方针重点强调建立和发展导向“重大成果产出”的创新文化,而“重大成果产出”往往表现出以国家重大需求或重大经济产出为目标的群体型攻关任务特征,需要大兵团协同作战,以系统集成方式推进实验室技术向工程化、实用化、产品化发展。诚然,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为了适应承担的各项重大任务需要,围绕“创新2020”、“一三五”规划的实施,从所层面推动了诸如组群、公共平台、基础应用研究分类考核等改革举措,但仍然满足不了“重大成果产出”的需要。我们还需要分类建设和发展与“重大成果产出”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创新文化,以培育和发展“重大成果产出”导向所需要的土壤、人文、管理体系和配套环境。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和创新文化深层次去进行分析和改革。
3、科研布局上不利于应用类工程项目的发展。以产品为目标的应用类工程项目是我所作为一个综合性研究所的重要特点,也是“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办院方针重点强调的内容。以产品为目标的应用类工程项目往往是涉及关键技术、设计、加工、集成、制造,甚至光机电的多学科工作,具有投资强度大、管理程序复杂、多种人才团队联合实施项目的特点,就好比足球运动,需要前锋、中场、后卫优化配备各司其职才能有效踢球一样。而我所根植于PI制的科研活动组织模式未能针对应用类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设计、加工、集成等专业队伍布局,承担应用类工程项目研究组都必须以独立个体单位实施面向产品的设计、加工、集成等全部工作,这就造成了我所不同研究组推出的产品五花八门,良莠不一,在同类竞争中往往是解决问题思路、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响当当,拿出实物产品却难以叫好。
4、管理效率不高,资源重复浪费。学术带头人具有人财物决定权是我所以研究组为基本单元的科研活动组织特点,其初衷是解放学术带头人的工作束缚,让其能够根据科研规律灵活自如的组织各类科研活动。从多年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学术带头人全面负责的工作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科研活动的要求。
(1)现代科研活动管理越来越规范,管理要求越来越精细,诸如独立核算、计划执行、质量管理、审核审计等等。PI制对学术带头人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术带头人在进行科研业务的同时,还要具备与项目相关的人财物全面管理和多个项目协调的能力。这种工作模式使学术带头人分心管理事务,难以专心科研,造成了事实上的工作束缚。
(2)同时,根植于PI制的以研究组为单元的科研项目组织形式也是造成项目统筹困难、资源配置碎片化的根源。
(3)另外,为了与所级管理体系相衔接,根植于PI制的以研究组为单元的工作模式,要求每个研究组配备与所机关相对应的管理职能,即每个研究组都要配备自己的安全员、档案员、质量员、财务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等。这就造成了全所管理资源的重复浪费。
综上所述,我所创新文化还有与科学院目前强调的“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尤其是不利于应用类工程项目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创新文化深层次进行思考和建设。笔者认为,我们在保持已形成的研究所文化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
1、推行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倡导科学精神,树立优良科研道德和学术风气。我们的创新是一种全员参与的创新,包括每一位员工和每一个学生,我们要让每一个人都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化物所的一份子,塑造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只有推行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我们才能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平等工作氛围,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的参与到各项创新工作活动中。
2、完善与“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有着不同的体制机制需要和文化需要,应该分类创建与各自发展相适应的机制体制和文化环境。对应用研究尤其是重大任务为背景的应用研究,一方面是项目本身涉及的各种管理程序越来越复杂,诸如计划管理、质量管理、预算执行、项目审计等国家管理规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一方面需要协调科研、工艺、设计等不同工作团队的协作关系,采用技术和行政指挥两线协同运行的工作方式比较适合:技术上实行项目专家委员会指导下的技术总师责任制,联合科研团队、工艺团队、质量团队按计划共同实施项目任务,行政指挥由专职的项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人员组成,严格按照项目工作计划和国家的各种项目管理规定支持技术团队的各项工作。在组织构成上,技术团队是一个完全去行政化的多学科工作团队,强调项目专家委员会的集体决策,团队成员只是技术分工不同的平等合作关系,专心按计划完成技术岗位的各项工作,行政指挥线就是一个专业的管理和支撑团队,为技术团队的全身心投入科研业务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也要建立和完善与之特点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理应以任务团队为单位根据项目按计划实施的情况来进行考核。
3、完善“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相适应的配套环境。近几年来,所里逐渐加强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引进力度,但这种引进更多的是鼓励研究组按自己需要引进工程技术人员。这种零星分布在各个研究组的工程技术力量难以满足以产品为目标的“重大成果产出”的任务需要,也不利于我所工程技术队伍的建设和成长。因此,我们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从所层面策划布局,建设与完善所级的专业的设计团队、制造加工团队等工程技术力量。
化物所是一个综合性研究大所,有着优秀的领导班子、管理团队和科研队伍,在知识创新的各个阶段都能直面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扎实的进行着各类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文化建设,促进了我所科研事业的蒸蒸日上,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正确指引下,在中科院、所班子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完善各类改革,落实各项举措,建设与时俱进的具有我所特色创新文化体系。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方案(
http://www.cas.cn/yw/201412/t20141202_4266562.shtml)
2、白春礼解读中科院新办院方针:三个面向、四个率先(
http://tech.gmw.cn/2015-02/13/content_14838311.htm)
3、中科院历史上的六次办院方针调整(
http://www.cas.cn/zj/by/201502/t20150213_4313462.shtml)
4、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创新2020”中的重要作用(第十二届思想政治工作暨创新文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所班子,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