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所工作五年光景,如算上求学时光则要更长。记忆是个好东西,因为有了记忆才有了历史,而有了历史才有了传承。初与大连化物所结缘要追溯到自己还是一名大三本科生的时候,当时正值所里组织一年一度的“公众开放日”,我也是借此珍贵机会与大连化物所实现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记得刚来到所正门,就被“人山人海”所震撼,心想这一定是个“隐秘而伟大”的地方。入所后得知要“爬山”才能“一看究竟”,而就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际,听到一些人驻足于某位科学家塑像前交谈,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张大煜”这三个字。
工作后的入所教育,第一个活动就是集体瞻仰张大煜塑像,听到关于他的介绍,与第一次站在塑像前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位张先生对研究所的发展一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9年有幸担任所庆70周年联欢晚会的主持人,而晚会的重头戏之一就是情景剧《致敬,一代宗师》。从第一次彩排看到演员们的认真练习,到最终晚会上的倾情演绎,这部剧我看了很多遍,但每次内心都会泛起层层波澜;同一年,我开始负责我所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建的“张大煜学院”相关工作,这三个字也会时常在耳边响起。张先生离世已有三十载,大连化物所多年来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他和继承者们的默默耕耘,更离不开每位化物所人秉承的16字精神:“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
一、锐意创新
为抗日胜利贡献力量,张先生曾尝试过从植物油制造重要国防物资并开展了将煤炼制成汽油的方法,历尽千辛万苦炼出了油。虽然张先生“工业救国”的尝试之后遭受挫折,但却获得了宝贵经验。创新之路荆棘密布,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理想的“终点”,成功只是收获的一部分,更可贵的是沿途的“美丽风景”以及支持长途跋涉的“精神食粮”。
二、协力攻坚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张先生亲自兼任一个课题组组长,利用日本人留下的玻璃活塞和真空泵,又请玻璃细工刘兴信来所工作,刘先生后来任副总工程师,成为了玻璃吹制技术专家,而最终他们在国内首先研制出真空活塞、石英弹簧以及高真空扩散泵。现在研究所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开展交叉合作,而且这种合作不局限于所内。社会中,谁也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团结合作的力量才会更大。尤其遇到重大科学难题,往往依靠不同团队的协力攻坚,人心齐而泰山移!
三、严谨治学
张先生领导催化、色谱、化学激光和化学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了中国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化肥工业、高能燃料等方面的进步;组织领导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新流程的研究开发,提供了科研与生产部门合作攻关的重要经验。诸葛亮曾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必须要井井有条,踏踏实实,如此方可避免错误,提升效率。
四、追求一流
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张先生就致力于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催化剂担体研究,研制出合成氨新流程3个催化剂,超过了国内外同类催化剂的水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科研上的成功更不是一朝一夕,它是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它是无数个辗转反侧的思考,它是无数个日积月累的尝试,它是,它是......
因个人工作职责的关系,我与所里的导师、辅导员、学生都经常有所接触,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无不体现这16字精神!铭记先辈,传承文化,这是每位化物人生活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在做的事情,本人谨以此篇文章向呕心沥血的一代宗师、勇往直前的化物所人、砥砺前行的科研人员,致敬!我也会不忘化物所人的初心,在每次所外宣讲中传播、发扬“光辉历程”中不可磨灭的“化物精神”!